日前,省委政法委、省法院、团省委等11家单位联合下发文件,温县人民法院被授予2020-2021年度河南省“青少年维权岗”称号。
近年来,温县法院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创新青少年维权工作思路和方法,通过专业审判与延伸服务相结合,探索“三个二”少年审判维权模式,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提供坚强司法保障。该院少年法庭多次荣立集体三等功,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焦作市十佳巾帼文明岗”。去年3月,该院少年法庭法官撰写的《涉留守儿童参与盗窃案件特点及建议》问题被最高院采用。
两轮驱动——筑牢青少年维权防线
针对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及受侵害案件增多的趋势,该院通过设立专司未成年人案件审理的少年法庭,借助义工服务基地帮扶教育功能,通过青少年维权岗、量刑规范化两轮驱动,提高青少年维权专业化水平。
青少年维权岗:“刷新”错写的青春。成立青少年维权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少审庭为主体,院政治部、党支部、刑庭等党政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成立少年法庭,抽调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专门审理未成年犯罪案件,探索寓教于审、社会调查、心理疏导、回访帮教等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审判机制。审判人员既是一名优秀的法官,又是一名循循善诱、不厌其烦的教师,把心理疏导、延伸帮教、判后回访、社会观护、法治宣传等融入审判工作,确保少年审判工作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量刑规范化:救助迷途的“羔羊”。对一些能够适用简易程序的未成年被告人,视犯罪情节、社会危害性、认罪态度等因素,在法定量刑幅度内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对于适用缓刑不致危害社会的一律适用缓刑。找准司法教育和教育感化挽救的切入点,该院在温县敬老院设立“义工服务基地”,安排未成年被告人到基地进行体验式义工服务,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共有9名未成年被告人通过义工服务顺利就学、就业,重新融入了家庭和社会,无一起重新犯罪。
刚柔相济——法治阳光护佑健康成长
该院坚持以“最高限度保护、最低限度容忍”为审判原则,不断推进刚性审判和柔性司法深度结合,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创设良好法治环境。
刚性审判:严惩利剑斩断邪恶侵袭。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坚持“零容忍”“严惩处”立场,对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犯罪案件,突出打击重点,加大打击力度,对性侵女童被告人严某、苗某等依法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通过发出司法建议,县教育局对全县教职员工进行性侵及其他违法行为前科查询,对9名违法犯罪记录员工进行清退,并加强对教职工职业道德和操守的监管。
柔性司法:“温情布局”传递法律温度。邀请人民陪审员担任合议庭成员,减少未成年人的心理抵触,注重运用“圆桌式”“家庭式”审判方式,以案释法,以情讲法;对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犯罪记进行封存,最大限度消除刑事处罚给未成年人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家事案件特点,考虑到未成年人探视等需要,设置心理疏导室、儿童观察室等,建立受侵害未成年心理疏导机制,结合心理咨询师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法律援助等保护措施,让未成年被害人早日抚平创伤,回归正常生活。
两化融合——汇聚合力全方位保护
该院依托府院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与温县教育局、温县妇联、温县团委等部门的沟通协作,通过联动长效化、普法常态化营造司法力量、行政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全方位未成年人保护氛围。
联动长效化:推动维权持续发力。在温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该院与温县妇联、温县教育局等部门联合在西南冷村小学成立温县首个“留守儿童关爱”站,建立法官与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机制,解决留守儿童缺少心灵关爱、缺乏情感寄托、缺少法治教育的问题;联合综治、妇联、教育、公安、检察等多部门召开关爱女童沙龙活动,广泛征求女童保护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多部门沟通和协商机制,构建全社会共同保护未成年的良好氛围。比如,针对监护人怠于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的情况,在全市首次发出《责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令》,并由县妇联协调心理矫治工作者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心理矫治,对家长在教育方面的缺失给予沟通、补正。
普法常态化:源头赋能“少年强”。借助法治副校长机制开展普法教育,利用“开学第一堂法治课”“法院开放日”等方式,向全县中小学生及家长编发了《致家长和孩子的一封公开信》,制作APP课件,以儿歌、漫画等形式向中小学生讲解防性侵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目前送法进校园活动已开展40余场次、邀请全县各中小学1000余人次零距离感受法治氛围,实现城区校园全覆盖,主要乡镇基本覆盖。该院“公众开放日”普法新闻图片作为“2021年度国内十大新闻”配图被《人民日报》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