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单位组织要去看电影,片名是《信天游》。当时因对其作品不了解,还以为又是那种说教性很强但却不能打动观者心灵的影片,所以内心很反感。后来才知道这是一部由冯小宁导演,改编自著名作家何建明的轰动全国的畅销长篇报告文学《根本利益》的纪实电影.这是一部弘扬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干部感人事迹的主旋律作品,其背后充满了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
它讲述了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农村底层百姓为讨回公道和正义的艰苦历程,被当地百姓称为“人民青天”的纪检委书记杨雨露是该片中的焦点人物,他为了人民的利益惩恶扬善,扶危济难,不怕丢掉官职,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事迹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影片以一个到黄土高原采集民歌《信天游》的记者为视觉,通过摄像机将观众带入到黄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随着摄像机的镜头,我看到了险峻的山路,看到了充满大气的黄河水,同时还看到了我们可亲,可爱,可敬的农村百姓。可是这一切都让我感到心酸。因为从这些善良的百姓眼中,我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影片开片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本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头像。那一双双充满无助和绝望的眼睛,将所有中国底层百姓的艰苦生活定格在了这里。也许因为自己是农村孩子的原因吧,看着这一张张被岁月侵蚀过的带着些许酸楚和无奈的脸,泪水忍不住滑落,为我们的百姓,也为我们的官员。我不知道究竟到什么时候,他们的脸上才会绽放笑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挺直腰杆做人。
该片中列举的四件事,每一件都让人触目惊心,发人深醒。一位老大娘为了冤死的儿子,被气死的丈夫,历经了13年的上访路。13年哪,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年迈的身体让她来回奔波在那曲折的山路上。面对一张张冷漠的面孔,一次又一次的绝望,又是什么信念让她一直坚持到了最后,是亲情?还是对公道与正义的渴望?
为争回被村长强占的土地,一位农妇花了整整三十二年的时间不停上访,从一个风韵犹存的少妇到白发苍苍的老大娘,她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这样耗费在慢慢上访路上。面对一次次失望的结局,她没有退缩,而她这样做,又是为了什么?难道不就是想要回公正吗?
一位上了花甲之年的老大爷,为了要回自己儿子用生命换来的救命钱,两年间竟然连续上访三百多次,其间经历了多少艰辛和磨难,也不知他给多少个官老爷磕过多少头,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从老人绝望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为官者的贪婪,自私和冷漠,难道对于供养我们生活的农村百姓就该遭此冷遇吗?
全村人因缺水而引发的恶性械斗事件,差点闹出人命。为了让全村人能喝上水,朴实的村长连续上访多次,他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看到自己的村民受苦,可是他一次次的付出又换回了什么?当时如果没有碰上杨书记,就会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不知道我们的官是怎样当的,我们不是天天在讲要为人民服务,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可是到了关键时刻,我们的党性都到哪里去了?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还有良心吗?
看着这一件件触目惊心的事例,我不禁感慨万千。此时,我想到了作家胡风曾在《生死场》后记中所描述的中国农民的命运:“蚊子似地活着,糊糊涂涂地生存,乱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了粮食,养出畜累,勤勤苦苦地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的威力下面”。是啊,这就是我们可亲,可爱的农民,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肥沃了大地,养活了别人,可自己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还要看那些所谓父母官的脸色生活。这难道就是我们勤劳,善良的百姓应有的命运吗?
在这里,我被乡亲们那种善良,朴实的品格所感动,被他们百折不回,不屈不挠的精神所震撼,同时对所有贪婪,自私,漠视群众利益的为官者感到万分痛恨,对他们的行为感到无限悲哀。
杨书记有一段话说得很好,他说,“他们一次次地上访,就是因为对我们党和政府还没有死心,说明他们对我们还有一点点希望,如果这点希望都让他熄灭了,我们还做什么官”他还说过,自己最见不得的就是老百姓给自己下跪,其实应该跪的是自己,而不是老百姓。他因为心里装着农民,所以只要是人民群众的事,无论大事小事他都要管。我为有杨书记这样的官感到欣慰,因为他的正直,因为他的无私,化解了一场又一场的矛盾和灾难,赢得了“人民清天”的称号。因为他的朴实,善良,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可人们唯一能感谢的就是把自己对这个人的热爱唱在高亢,火热的《信天游》里。
我想,为官者是否应该以此为榜样,也将百姓当成自己的女儿一样去疼,去爱,去关心。而不是以一个父母官的身份高高在上,以权谋私,漠视人民群众的利益。在人民群众有难时不仅不及时解决,还要为虎作伥。
电影的最后,我听到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句话久久在我耳旁回荡。 “中国有九亿农民,他们的命运决定了中国人的命运”。我想,这应该也是我们每个有良心的中国人应该深思的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