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临近,街上有人开始在叫卖粽子了,每家每户也都在忙着打扫院子、采艾叶、包粽子,走到哪家都能闻到粽子的香味。这天,单位组织送爱心进社区活动——我们要去帮社区的空巢老人包粽子。接到通知,我一刻没耽误,兴冲冲就直奔社区而去。
到社区大门口,就看见院子里围了一群人,大家都在忙活着。他们采回一大堆的粽叶,把花生剥好、糯米泡好、粽叶煮好、蜜枣和葡萄干备好。炉子上,一口大锅也盛满了清水,等待着粽子下锅。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几个阿姨、大妈已开始忙忙碌碌地包粽子。她们一边包粽子,一边聊家常话,譬如谁家的儿子很有出息,谁家的媳妇贤惠,谁家的小孙子调皮捣蛋之类的琐碎话题。在她们的欢声笑语中,粽叶和原料像赋予了新生命似的在她们手中漫天飞舞、活灵活现,很快,一个个棱角分明、小巧玲珑、错落有致的粽子在她们灵巧的手中逐渐成形。
粽子我已吃过好多回,可是从来没有自己包过。小时候,每到端午节老舅家里都要包粽子买,那时,端午节一到我们全家人都跟着父亲去老舅家过节,往往一个粽子就能填满我的胃。后来,老舅去世,也就没人包粽子了,就只能自己每年买粽子吃。现在看到大家包的不亦乐乎,也想包几只粽子。我挤到一位大妈身边,学着她的样子,从水盆里捞出一张粽叶围成“漏斗”,可我刚把米灌进去,米却从“漏斗”底部小洞里流了出来。大妈见了,并没有笑我,而是手把手教我,在大妈的指导下,我在“漏斗”里放一撮糯米,放两粒蜜枣,再放些葡萄干和花生,最后再放上一撮糯米,最后拿起一根苇叶绳把“漏斗”裹严实,扎好。在笨手笨脚的依葫芦画瓢后,一个个被五花大绑的粽子也纷纷成形,但大小不一,有些还没绑好,米粒便从缝隙里漏出,惹得大家在一旁哈哈大笑。
粽子包好后,放到锅里煮。煮粽子可不简单,大妈们搬来家里的大锅,先在锅底放个架子,再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锅中,然后加水,水要浸过粽面。水开以后要用文火煮两个钟头左右,粽子才会熟透。那软(糯)米和粽叶的清香在氤氲的蒸汽中愈加浓郁。粽子出锅了,馋得我顾不得烫,左右换着手拉开粽叶,吸一口,呵,粽香喷鼻,入口滑而不腻,糯而不粘,香甜鲜美。这是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啊,那感觉不是一般的甜蜜。
五月端午节,粽香飘飘,令人联想纷纷,感慨颇多,心中不觉浮起唐代诗人文秀描写端午的诗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到现在,年年端午节人们都要吃粽子。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闭上眼睛,思绪不由自主的回到了古代,从屈原到汨罗江再到粽子,想起了诗人屈原一生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展现,最后投汩罗江殉国的结局。
是啊,其实共建一个和谐的家园,并不是那么难的事。只要我们远离硝烟,远离战争,人人心态平和,家家妻贤子孝,那么我们明天的山会更青,天会更蓝,花也会更艳。
五月端午,它是一种特有的风俗世情,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屈原的爱国故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应当铭记。当我们品尝这可口的粽子时,不能忘记的是:它不仅仅是一道点心,更是一种风俗,一种历史的见证,一种朴素的思想,一种纯洁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