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村法院副院长带领法官到演马矿调研。
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人民法院位于太行山下,辖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近年来,马村法院牢固树立“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指导思想,强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下服务大局的意识,把积极服务棚户区改造、外来务工人员,帮助辖区煤炭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作为司法工作的重心,不断提升司法服务层次,拓展司法服务范围,加大司法服务力度,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服务经济发展之路。
参与综治保民生
工矿行业属高危行业、重体力劳动人口聚集区,在人称“棚户区”的地方,极易发生婚姻家庭、偷盗、斗殴及劳动争议纠纷。面对这种情况,该院组织法官结合所受理案件深入走访,了解矿工需求,研究完善服务。
派驻法官帮助社区工作,每月参加社区的管理会议,针对社区管理提出完善意见和建议。在棚户区设立巡回法庭,凡涉及到社区民事案件,立案前能调解的,尽力调解化解矛盾,调解不了的,没有特殊情况,必须上门立案,将庭审开在矿工家门口。
该院将在矿区巡回审判率作为法官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促使法官在工矿社区扎下根子,扑下身子,今年上半年巡回审判解决案件18起。
此外,该院还编制印发5000余份矿区实用的法律常识“口袋书”发放给居民。对于典型的刑事案件,全程录制成光盘,免费送各矿区文化室播放,普及法律教育,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震慑犯罪。
矿区所在的冯营街办副主任杨国强说:“法院出资出力帮助我们社区管理和发展,真是我们居民的福星,违法犯罪分子的克星。”
祖籍湖南的桑老太三十多岁带着两个孩子来到某矿打工,与当地一位丧偶李姓老汉结为连理。二十年后李老汉撒手人寰,李老汉的子女们却将桑老太撵出家门。
桑老太诉至法院。马村法院承办法官多次登门走访双方当事人和其邻居,了解情况,做工作,桑老太最终回到了和李老汉共同生活的房屋,安度晚年。为此,桑老太专程为法官们送来了“办案公正、执行神速”的锦旗。
区委政法委号召全区政法机关学习该院服务大局的精神,马村区原综治办主任王爱玮感慨地说,马村法院真是矿区和谐发展的守护神!
尽心尽力为大局
“法官们,辛苦了。来了这么多次,解决了我们这么多实际困难,真是把我们当亲人。我们就是块冰疙瘩,也会被你们的热心融化,这个字我们要再不签,真是对不住你们了。”矿工家属李某道出了心里话。
原来,近两年是马村区棚户区改造的关键时期,加之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需要,大量棚户区需要拆迁。区委区政府和工矿企业为居民们规划了安置房,在棚户区搬迁、安置房的调配上,又引发了大量的矛盾纠纷。
面对严峻的形势,该院派出法官常驻棚户区,与社区干部一起调处纠纷。
针对被拆迁户提出的安置房、社会保险等问题,法院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及时解决困难;针对拆迁户对违章建筑等法律问题的错误认识,及时开展法律宣传;针对家庭条件特别困难的拆迁户,为他们争取到最大的补偿优惠政策。
在拆迁任务最繁重的时候,法院每个党组成员和部门均承包10户搬迁户,做思想动员,帮助他们顺利搬迁。
党组成员侯卫国自掏腰包1000元帮助困难户,民一庭庭长石志炜则亲自和承包户一起搬砖干活,共产党员卢天平让出自家的老宅,让搬迁户暂住。
廉某因精神疾病不能上班,导致家庭贫困,年过半百的廉母极力抵制棚户区的搬迁过渡工作,提出了巨额的补偿条件,动辄喝药上吊,成了搬迁工作的“钉子户”。法院与有关部门联合组成“党员工作队”,号召全区党员为廉某家捐款,又从法理、情理上多次做工作,终使廉某搬迁。
由于全体干警的不懈努力,法院承包的100户搬迁户全部满意搬迁。
“联姻”企业促发展
千业水泥厂属河南煤化集团焦煤公司的下属企业,该院法官在办案中,发现了该厂销售环节的漏洞。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向厂方发出司法建议。该院主管民事的副院长赵旭升亲自帮助其完善销售合同,规范其销售模式。
“马村法院真心实意为企业办实事,不错!”该厂总经理和南方提起马村法院,便会赞许地竖起大拇指。
矿区居民的生活归根结底还在于企业的发展。
矿工牛某和妻子及其两岁的儿子牛牛(化名)在矿区简陋的路边工棚居住。一日,牛牛突然失踪,两个月后在煤矿的排水沟内发现了尸体。牛某夫妇痛不欲生,以该煤矿和水利公司没有尽到管理排水沟的职责为由,将其告上法院,要求赔偿。
法院认为,牛牛不排除溺水死亡的可能性,作为排水的煤矿与对其水渠有养护管理责任并收取水费的水利养护公司,应对牛牛的死亡承担一定责任。
于是,该院判决煤矿和水利公司各补偿牛牛父母一万元。当事几方认为马村法院判决公道,均服判息诉。该煤矿领导说:“我们职工的问题还是法院解决得好。我们以后会全力支持配合马村法院的工作。”
据介绍,该院始终把促进工矿企业发展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开展“一企一法官”活动,给企业所有职工发放法官便民联系卡,免费为其提供法律咨询,帮助企业完善管理机制,防止劳资纠纷,稳定职工队伍,增强抵御市场经营风险的能力。
此外,该院开展与企业联谊和互动,邀请职工参观法院,旁听审理。组织法官到井下零距离体验矿工生活,学习矿工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此外,通过一系列措施,形成了法院与企业“联姻”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