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万物成长的季节,一年之际在于春,但是成长最繁盛的季节还是在夏天。
如今,夏天又到了,还记得儿时的那些夏日故事吗?捉知了、乘风凉、看露天电影、吃豆棒冰、喝冰镇绿豆汤......田野里,美丽的小花朵朵盛开让女孩儿们欣喜,小蜜蜂围着花儿嗡嗡采蜜的声音也孩子们百听不厌。记得小时候玩过家家游戏,你给她采朵美丽的小花,她就说长大后会嫁给你,她给你用芦苇叶编个草戒指,就告诫你长大不能娶别人。既幼稚又富有童趣。还有更有趣的,就是一大帮孩子一起爬在泥土里玩拍泥巴,玩的是热火朝天,个个都变成了小黑脸,人人衣服上都是泥巴。
在晴朗的夜晚,一轮满月,如一朵盛开的玫瑰花饱含浓香,开在碧霄,这时,乡村便沐浴在玫瑰色的月光里。绿树翠竹掩映着农舍,花香鸟语缠绕着农舍,庄稼果木环抱着农舍。一阵阵清凉的夜风悠悠吹拂,送来温馨的泥土气息和庄稼青涩的幽香;夜风像一壶陈年老酒,把房前屋后的树、花木都熏得有点微醉,细小的枝叶在风中摇曳,弄出些细雨样的沙沙声。月光像水一样从天空中泻下来。清风吹来,月光在树叶中游动,繁星点点,碧空若水,绿叶如鱼;几扇窗子染上橘黄的灯光,隐隐约约从绿纱幔透射出来,融入月色里。这样一个美丽的乡村,与其说是色彩淡雅的夜画,毋宁说是一幅天然的舞台布景。
故乡农村的夏夜是柔情的。没有月亮的晚上凉风习习的。这时,就是捉知了的最好时机。孩子们三两个一组在漆黑的夜晚,带着一个手电筒、提个塑料袋、拿一根长点的棍子,去村外的树上捉知了。知了也喜欢凉快,所以到了晚上它们一般都会爬到有风的树梢处休息。用充电灯照向树梢,你就会发现上面栖息的知了了,如果是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你直接用手去拿就可以了,如果是在高的地方,就要用长棍戳它一下,这样它就会乖乖地朝你的手电筒飞来,然后落到地上。为了防止它们飞掉,必须把它们的翅膀掐断然后扔进桶里(有时觉得比较残忍)。每次捉知了都可以收获累累战果,知了肉可以用火烧着吃,那是纯绿色的美味食品,很香的。褪了壳的知了皮是很好的中药材(听大人讲有除湿去风的作用),可以拿去卖钱,而且价格不菲。
由于晚上看不清,家长们又不让开电灯玩游戏,孩子们就跑到街上,在月亮下玩碰大刀的游戏。这种游戏,有多少人可以用多少人,人员分成两组,面对面相聚十几米手拉手的站好,然后一方大喊“一激灵,碰大刀,俺家人民由你挑”,对方就看你这边队营里哪个人弱小,就挑哪个去碰。之间这个孩子摩拳擦掌一路大喊着就冲了过去,能冲开对方营镇拉着的手就算赢,冲不开,这个人就成人家的子民,站在人家队伍里了,然后你得再派人去夺,冲开对方拉着的手,就可以把输给人家的人赢回来。这样,整个村子都是孩子们的叫声、笑声。直到夜深了,才跟着乘凉的家长回家睡觉。
胆子小一点的孩子们就拿着凉席、床单,放在自家屋前大槐树下,躺在缀满星儿的夜空下和邻居小朋友们谈天说地;或者听大人们讲遥远的神奇的故事和左邻右舍趣闻逸事,自己还一边勾画着一幅幅离奇的场景。最喜欢的莫过于听大人们给我们讲故事了,什么《憨女婿借织布机》、《憨斑鸠娶媳妇》、《侄女瞧大姑》、《月亮婆婆洗衣裳》······这些故事往往是很好的催眠曲,讲着讲着,孩子们就躺在院子里的凉席上睡熟了。碰上精神大不瞌睡的,大人们就问“长大给你找个憨女婿吧”,孩子一阵扭捏说不要,在大人们的哄笑声中赶紧假装睡着,不敢再说话。
现在想来,这样的情景一别就是几十年了,现在的孩子们已经被更新的游戏替代,不在玩我们儿时的游戏了。但故乡的月夜还是蛙声依旧,故乡的夜风里面依然有着淡淡的花香。乡村的夏夜依旧是别致的。
有人说:一个人的童年在乡村度过,长大后走到繁华的城市,然后回忆,这种回忆与怀念的过程,就是一个诗人的过程,哪怕你不写一行的诗。
是呵,每个人都是诗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首故乡的抒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