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法院系统公务员招录工作的有序开展,法院新进人员已经成为一支总体数量可观、理论素质较高的新生力量。但由于新进人员大多年轻,部分新进人员虽然取得了审判资格,但是因为一出校门便进入法院,实践经验匮乏,“理论”常常碰上了“实践”的钉子。为了促使青年法官尽快成长成材,修武法院在青年法官“导师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法官互动课堂”新模式,由导师向学徒“单向传输”改进为资深法官与青年法官“双向互动”,由简单的资深法官手把手、一对一的“传帮带”形式发展为“学术沙龙”模式的自由交流平台。通过探索总结,该院逐步形成有序、高效、务实、活跃的“法官互动课堂”新模式,具体经验如下:
定点定期举行,法官自由进出。“课堂”固定于每周五上午在固定的会议室举行,严格固定举办地点和举办时间的益处在于可以使得“课堂”制度化、长效化、专业化,而且使得法官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和“课后消化”。此外,由于法官庭审、会议等有时会与“课堂”时间冲突,因此我院倡议而不强制法官参加,且进出随意,“有事可去,事毕可来”。
一课一个专题,鼓励发散思维。每次“课堂”结束后会预设下次的专题,具体类型包括:新型或疑难案例、理论专题、新出台法律法规的学习讨论。围绕专题讨论可以使得法官提前查找资料、理顺思路,做到“有的放矢”,使得讨论更加务实、更加专业、更加高效。虽然每次“课堂”均围绕专题展开,却也注重鼓励发散思维,使得讨论紧扣专题而又不囿于专题,鼓励法官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思维分析问题。
实践引出理论,理论服务实践。法院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法官互动课堂”不应也不能同于大学课堂,它不是形而上的,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是脚踏实地服务司法,因此“课堂”体系设计建设时就将服务实践作为“课堂”学习的最终归宿。具体的做法是在全体法官中征求专题意见,要求意见的提出要以实践为基础,选择实际办案中的热点与难点,再从征求的意见中优中选优。以上措施使得专题大多有鲜活案件的支持,法官们围绕案件讨论,不仅课堂氛围活跃且饶有趣味,且切实使得一些疑难案件有了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学术无关大小,探讨不分尊卑。因为参加“课堂”的法官年龄差异较大,职位也各有不同,为了使年轻法官卸下包袱,畅所欲言,“课堂”确定了学术讨论平等的原则。第一堂课,主持人就向大家宣布了这项原则:“课堂”虽有秩序,讨论却没有等级,所有人的观点均可以附议和反驳。原则虽然确定下来了,前期讨论中部分年轻法官却有顾虑,对资深法官的观点附和的多,反对的少。随后的“课堂”中,主持人开始特别注意细节操作问题,首先对年轻法官的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态度予以表扬,其次对年轻法官的意见不论其是否完善,均对其深度点评并予以鼓励,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年轻法官放下了包袱,敢于提出不同意见,使得“课堂”讨论角度多元且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