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前任皇帝康熙,亲手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雍正接手时,国库储银仅八百万两,而亏空的数字却大得惊人,堂堂大清帝国,竟是一个空架子。雍正皇帝决心治贪。
一是下大决心、选人得当。雍正要对康熙留下的积弊大动干戈,这是他即位之后的第一个大战役,关乎国本,也关乎帝位。清查亏空要牵扯到许多官员的切身利益,靠贪污犯去查自己的贪污是永远查不出来的;他们的上司也同样不可靠,因为没有一个贪污犯不巴结上司;即使他的上司是清廉的,也不可靠,因为地方上的亏空如此严重,他们居然毫无动作,要么是昏官,要么是庸官,要么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官声,对下面的胡作非为睁眼闭眼,包庇纵容,搞“地方保护主义”,必须下大决心整治吏治腐败。雍正派出直属中央的部级或副部级的特派员为钦差大臣,这些人与地方没有任何瓜葛,直接归皇帝领导,而且从各地抽调了一大批候补州县随团与特派员一起查账,查出一个贪官污吏,立即就地免职,从调查团里选一个同级官员接任,以后再有亏空漏洞,责任由后任负责。
二是审计严格、堵住邪路。雍正成立了独立的核查审计机关,先查挪用,后查贪污,并且在追补赔偿时,先赔挪用部分,后赔贪污部分,无论挪用还是贪污,每一笔账都要查清楚,不能混淆。为防止贪官们借钱借粮填补亏空,雍正在派出特派员的同时,也给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先打招呼,借给官府的钱粮,就认它是国家所有,以后再也别想把它们收回去,富户们也担心借钱粮的官员调任别处,不愿意把自己的钱粮白白地送给公家。
三是完善制度,形成长效反腐机制。雍正认为倡廉比反腐更重要,没有保证官吏清廉的制度,腐败就会像割不尽的韭菜,一茬又一茬,于是决定耗羡归公和高薪养廉两项制度改革,雍正主张官员们既不可以盘剥百姓鱼肉子民,也不可以故作清贫沽名钓誉,但俸禄不能提高,而贪污又不允许,那就有规矩适度合理地发放“养廉银”,使官员们过有体面的生活。
雍正用其皇帝特权和铁手腕遏制了贪腐,可惜没有发展的思维,暂时充实的国库,不过是为儿子的七下江南筹备了盘缠,也成了和绅之流觊觎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