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
 2020年3月9日星期一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关注: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法院要闻

一个法官的铁兵生涯

——记我铁道兵建设新疆奎先达坂铁路隧道壮举

  发布时间:2009-08-06 11:18:49


    1975年冬,根据上级的调令,我经过一天的卡车颠簸,穿越千里荒漠戈壁来到驻扎在天山腹地的铁五师报到。短暂休息的我又被分配到该师二十三团的住所地——冰达坂。我一下汽车感到头晕、胸闷,走三步停下歇一歇,了解这里情况的同志介绍说,该达坂是阿拉沟之巅,也称奎先达坂。阿拉沟地名很难考证,据说源于突厥语,是说这里以前满山长着一种叫“阿拉”的野草。该沟又称古丝绸之路的“天山道”。 从中国内地西行至吐鲁番后,从托克逊县城西行经伊拉湖乡到达鱼尔沟镇,进入该沟,翻越奎先达坂,经老巴伦台、尤尔都斯山间盆地北部、艾肯达坂、防雪墙、巩乃斯林场、进入伊犁地区,再经那拉提西行到达伊宁再与丝绸之路北道和新北道相连进入中亚地区。

   1974年,国家为了边疆的繁荣和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铁五师被调入新疆进行铁路建设。该团就担任这个奎先达坂的铁路隧道施工。

这里海拔3200多米,高寒缺氧,四季飞雪,七八级大风常年不断,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3度。

    驻扎在这里的部队有百分之七十指战员的头发脱落,指甲凹陷,胸闷呕吐;气压太低,水烧不到70度就开锅,饭菜煮不熟;冰天雪地,冻得指战员们手脚红肿,耳鼻破裂;方圆几十里既无柴禾又无水源,逼得班排战士捡牛粪烧火取暖,用麻袋背冰化水喝……生活上的困难数不胜数,施工中的困难更是多如牛毛。

在这个环境异常艰苦的达坂腹中,该部队的指战员经过41个月的日日夜夜艰苦奋斗,凿穿了沉睡千年的冰山,修建了一座长达6152米的“地下长廊”——奎先隧道。这是解放以来,我们部队为祖国开凿的第41座隧道,也是迄今我国已建成的4座最长的隧道之一。

     忆往事,该部队开凿这个隧道的战斗刚一打响,就遇到了冰夹砂石的永冻层,钻头打进去后,摩擦热把水溶化,流出来一些石粉浆。由于天气奇寒,粉浆未等流出炮眼口,又冻成了冰疙瘩,将钻头卡住,把钻杆卡死。开工的第一天,出口掌子面上就卡住了8根钻杆,卡钻使某连指战员一连几天吃饭不香,睡觉不安。连长杨明华同志一面在工地召开“诸葛亮”会,一面查找有关技术资料,研究攻克的办法。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一种新的对策,即按原来的炮眼位置降低两厘米,打成一个略向下倾斜的炮眼,打到预定的深度后,从风钻水孔加进热水,促使冰疙瘩溶化,趁这个机会,迅速拔出钻杆。指战员们就用这种办法征服了1000多米的永冻层。

     奇寒的气候给人们设置的第一道障碍刚被打开,它又在新开凿的导坑里大施威风。雪线以上的高空冷风一个劲地往里灌,把整个导坑冻成了“水晶宫”,千姿百态的冰笋倒悬在空中,挡住指战员们的去路,四周镶上的“琉璃”冰砖寒气逼人,尽管在洞口做了挡风门,在洞内安装了“土暖气”,但导坑里仍然四季如冬,寒冷异常。冷,可以把大山冻住,却冻不了士兵为人民筑路的火热心。打风钻的战士,双手被冻得失去了知觉,但他们钻速不减,奋力向大山钻去。出碴的战士,推着斗车来回奔跑,眉毛、鬓角结满了冰凌,耳朵、鼻子冻得流出了黄水,也没有人吐露半个“苦”字。我记的有一位刚刚入伍下连的战士为了赶时间站在飞奔的道渣车上被洞顶枕木碰倒在道渣轨道上,失去了年轻的一生。在洞内施工的战士,衣服、裤子被水浸湿,顷刻问就被冻成冰铠银甲。一个人三件棉衣还替换不过来,这件没有烤干,那件又结上了厚厚的冰。战士们就是这样,每年有7个月的时间,穿着冰衣冰裤顽强施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好成绩。随着导坑的延伸和季节的变化,“水晶宫”又变成了“水帘洞”,在这里施工,又是另一番艰难的情景。在某连的工作面上,水漏如注,泥沙奔泻。地下水卷着泥沙从岩缝中纵横喷出,汹涌异常,撞到岩壁上声似虎啸,冲到身上能把人一下推倒,溅到灯泡上顷刻爆炸,成百上千股水柱汇集到导坑里,形成地下长河,日夜奔腾咆哮。由于地下水压力大,防潮炸药管一塞进去,立即就被水挤出来,即使在喷水小一点的炮眼里装上了炸药,也很难引爆,炮放不响,隧道就难以向前打,全连上下人人为这事焦虑。连领导把爆破手们集中起来,研究了几个方案都失败了。我记得某连副连长为了实验方案排哑炮,被哑炮突然爆炸失去了双眼。他们从挫折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摸索出新的爆破方法。先把导火索涂上沥青插进雷管后,再用塑料薄膜把炸药和雷管封包起来放进炮眼里,爆破手用雨衣遮住烟火头,迅速点火引爆。炮眼喷水,装药困难,战士们就先拣水小的炮眼装药爆破。炸开一层岩石后,裂缝增多,四处喷水,减少其他炮眼里的水的压力,然后再放第二排炮、第三排炮。战士们就用这种“蚕食战”征服了“水帘洞”。在这长达十多华里的“地下长廊”里施工,困难何止是“水晶宫”、“水帘洞”,还有花岗岩、刷把石、流沙、断层、大塌方,更为艰难的要算“烟老虎”。当导坑延伸到二三千米的大山腹中,排烟越来越困难,隧道里整天烟雾腾腾。本来高原隧道里空气就很稀薄,加之浓烈的硝烟毒气熏人,战士们在施工中常常发生昏倒现象。被誉为“开路先锋”的某连指战员,从开工以来,就一直当尖兵打头阵,始终战斗在最前面,“烟老虎”对他们的威胁也最大。但是,全体指战员没有惧怕,他们向“烟老虎”展开了搏斗。有时一个排在施工中昏倒了,另一个排的同志立即冲上去,只要工地上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一次一个排的官兵参加施工的26名战士昏倒了21人,剩下的5名同志把战友们送出隧道后,又立即回到掌子面上坚持战斗,拿下了最后一排炮,圆满完成了当天的任务。这个连的全体指战员就是以这种顽强的战斗力,仅用29个月的时间掘进导坑3839.1米,平均月进l0l米,创造了全线的最高记录。

    1980年冬,我被调往该团政治处工作。在此期间,为筹备烈士陵园,按照职责分工我独自带着沉重的心情到临时安葬烈士的墓地绘制了一张草图,顾不得去数到底有多少,回到办公室后调整了一下情绪数了数,竟有58位官兵为了国家的铁路建设和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和发展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永远被安葬在民族和谐的土地上。

    注:作者原系铁五师二十三团政治处干事,现任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副县级审判员,立案庭副庭长。

责任编辑:朱建锋    


关闭窗口

地址: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站前路86号
邮编:454001
联系电话:0391-3386111
豫ICP备12000402号-2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